您好,欢迎光临江苏瘦西湖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运河与扬州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运河与扬州 > 大运河文化
运河春秋
作者:  出处: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建邗城、筑邗沟、通江淮,大运河由此发端,向中国的南北延伸。

  2493年前的秋天,夫差的目光停留在扬州城北江淮之间的一连串湖泊上。在芦荻萧萧的江淮大地,吴军挖开了第一锹土。不久之后,一座邗城在今天扬州蜀冈之上筑成。吴军在蜀冈之南挖出一条运河,把邗城北面几个湖泊连接起来,直达淮河。

  《春秋·左传》记载:“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这座城就是今天的扬州,这条沟(河)就是邗沟——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春秋晚期,中国南方楚、吴、越三国演绎着南方的争霸史。吴王夫差即位后,励精图治。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军,决心北上与齐、晋一决高低,争当中原霸主。

  吴国伐齐远征,须解决军粮和辎重运输问题。当时长江、淮河之间没有相通的水道,要北上伐齐,只能由长江绕海路进入淮河。航程很长,航行困难。

  当年,古扬州东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西为层层起伏的丘陵,北则是一连串波光潋滟的湖泊。只要在这里因地制宜、局部开挖,就能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吴军的水师就能直达淮河。

  邗沟开凿后,吴国北上的道路打通,公元前485年,就是扬州正式建城的第二年,夫差倾全国精兵沿邗沟北上。他的舟师顺利地由淮人泗,然后由泗水进入菏水,再开入济水,与晋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南)成为春秋霸主。

  到了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就征发百姓开通济渠、疏浚邗沟,不到半年,通济渠、邗沟竣工,一条水上大动脉绵延千里,沟通五大河流,将京城洛阳和长江下游的扬州系于两端。大业六年冬,隋炀帝又下令开凿京口(今镇江)至余杭(杭州)的河道,即江南运河,使运河从扬州穿过锦绣江南,延伸到杭州,从此,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扬州处于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位置。

  隋炀帝开运河,其客观条件是:一、南方经济之发展。二、割据政权之消除。三、开凿技术之积累。四、有贯通南北水运的某些基础。比如邗沟。事实上,隋炀帝的运河就是在邗沟基础之上向两头延伸形成的。

  从此,南方雪白的稻米和各种物资可以源源不断从运河运送到北方,中国北方的首都有了这条经济动脉的支撑,帝国的庞大的中央政权才可以维持,有了这条血管的营养,帝国的官员才有足够开支的俸禄,帝国的军队才有足够的粮草。

  从此,合久必分成为中国历史的旧章,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题。有了大运河,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长时间的分裂时期。

两岸楼台全依水 


  近年来,扬州先后投入20多亿元对湖、河进行高标准整治,城市水环境明显改善。

  以前古运河淤积严重,违章建筑挤占航道,每逢大雨污水四溢。经过古运河整治,瘦西湖活水等一大批水环境工程,实现了死水变活、活水变清。1999年至2005年,扬州整治了市区漕河、邗沟、古运河等18条河道,清理淤泥29万方、驳岸45公里。对泰州路、南通路沿运河数公里的岸线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工程,拆除了西岸破烂的民房,疏浚河道,建造驳岸、护栏和桥梁,广植树木花草,建设了宽度为25—80米的绿化带及沿河道路,形成了赏心悦目的古运河风光带。

  碧水长流,传承人文历史,体现城市个性,是扬州运河整治最闪光之处。沿河漫步,不必打听,轻灵隽秀的亭台楼阁,如诗如画的园林景观,精心保护的人文古迹,就会告诉你:这是扬州。我们的目标是:人文、生态、宜居。园在城中,城在园中,营造扬州水环境。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城水一体的园林名城,扬州追求人文、园林、水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必然的。如何和谐统一?我们的办法是:让水“说话”。其一,借助亭台轩榭、石栏绿柳,营造沿河古典园林景观。游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其二,修整沿河古迹,建成休闲广场,作为人文节点,刻石立碑,详细解读。古运河东关古渡休闲广场、宋城东门遗址、大王庙广场类似景点,在扬州内河沿岸随处可见。

  沿河仿古建筑,柱径、开间、进深、檐高、色调等都按扬州古典园林风格设计。修复吴道台宅第、卢氏盐商古宅时,施工单位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吴道台、卢氏盐商的后代,尽量使用原砖原料,做到整旧如故。

  河道整治竣工,扬州博物馆、水文化博物馆、淮扬菜博物馆、盆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中医博物馆、盐宗庙、南门遗址广场一一在河边开放。博大精深的扬州人文底蕴,在这里得到了详尽注解。

  扬州的运河水上游览线开通,串起了古运河、二道河、北城河、小秦淮、瘦西湖。“到北京看长城,到扬州看古运河”成了扬州运河游响亮的口号。古运河水上观光游览线经过政府的精心打造,已呈现出美丽的风光,古运河的夜景格外多姿,成为扬州旅游的新亮点。

  与扬州共生的古运河,今天已经成为扬州一个流动的活体博物馆、一条生态的休闲水廊,成为扬州营造“人文、生态、宜居”水环境的典范,日益焕发出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