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运河水上交通的不断发展,杭州的造船业迅速兴起。在庸太宗时,为征伐高丽就曾在这里征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敷百艘。到两宋时期,杭州已成为全国造船业的中心。当时的杭州城内外放眼望去,水面船只浩浩荡荡、一望无边,有河舟、江南船舰、湖船等等。河舟主要用于运河运输,种类很多,其中运载米、盐、柴及砖瓦、灰泥等大宗物资的称为大滩船。有一种米船称为铁斗舟,可载粮米五六百石,船夫一家居于船中。由官府兵丁押运载着粮米的是一队队的“纲船”,寺观庵舍所用船只是大大小小的“红油鲖滩”船,还有载垃圾、粪土、专拉
散货散客的飞蓬船、舫船、鲖船等等,还有一些渔舟、钓艇之类,每日往返、穿行不绝。
杭州历来是丝织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在两宋时期随着运河交通的发展,丝织业更为繁盛。各类丝织品花色品种、产量皆名冠天下,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南宋时期是杭州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经营范围也极为广泛,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到珠宝金石无所不有。可以说古城杭州因运河而兴、得运河而盛。当时城中最著名的107家店铺皆“夹河而设”,大多分布于城内运河的两岸,充分反映出杭州的商业发展与大运河的依赖关系。元朝初年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曾游历过杭州城,他称杭州是“天城”,说杭州城“河水经许多大大小小的河道,流入全城的每一个地方”,“城内交通发达,水陆俱备”,“在距运河较近的岸上建有容量较大的石
砌的仓库,供从印度和其他东方来的商人储存货物及财产之用”。马可·波罗笔下的运河和杭州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运河与杭州之间关系的真实画面。
宋亡元兴,杭州结束了它作为王朝都城的历史,但运河却长存于世,随着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运河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元明清各代对江南运河屡加修治,古城杭州作为运河线上的货物集散地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亦因此而久盛不衰。
地处扛南运河中段的苏州城,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大运河开通后,随着交往的扩大,到唐朝时已迅速发展成工商繁荣、名扬天下的江南大都市。枫桥镇是运河进入苏州的码头,来往船只都停靠于此,成为苏州城外的新兴市镇,自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诗问世后,苏州更是名扬中外。到北宋时期苏州城已颇具规模,城市经济已相当繁盛。有一幅宋代石刻《平江画》描绘了当时苏州城市的规模和繁荣景象。当时的城区有南北走向的河道6条,东西走向的河道14条,街道与河道并行,排列整齐,街两旁店铺林立,有米行、丝行、鱼行、船行等数十种行业。运河中船只往来如梭。当时的苏州堪为“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的工商重镇。
在苏州以北运河沿岸的常州,由于它地处“两浙七闽数十州,往采南北两京者,无不由此途出”的要冲之地,自运河修通盾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这里出产的细宣、绵布、纸张在唐初就被列为贡品,大运河由城西经朝经门外广济桥,经西水门出东水门,穿城而过。便捷的交通使常州城在两宋时期就成为会四方商贾,输八方之货,名扬海内的著名城市。